斗火龙
斗火龙俗称斗活龙,始发年代已无据可查,据老人李儒珍、张俊等讲,最少也有三百余年,当时为民间杂耍、雕虫小技,供民众过年一乐,不能登大雅之堂。斗火龙原为山西在获鹿县南关潭沟街铁货栈内几个有钱人取乐而设,请几个艺人在院子里玩耍。后来其他有钱人和附近的老百姓也想看,去的人太多曾挤死了一个人,官府责令不准玩耍,停了些时间。后来,“崇新店”老掌柜在潭沟街会同几家铁货商号当家人(老板),将斗火龙从发祥地“崇新店”搬到潭沟街的“玉皇阁”上来玩耍。这里地理环境合适,正东有石桥,桥上面很宽,桥下有清水流过,南北有广阔的大河滩,东面是东会馆和开阔地,自桥东头牌楼基座处到玉皇阁楼二根明柱拴斗活龙绳索处有40多米,在活动索道上用铁环吊起用布缝制的各种动物及物器偶像,外饰彩绘,内衬牛毛或棉花。这些偶像小到半米,大到
斗火龙共计有二十多个节目,每个节目自出场到收场因动物大小不同,情节不同,表现故事不同而表演时间长短不一。大多在30分钟至60分钟间。节目有一、双龙出水;二、三鱼化龙(鱼龙变化);三、鹬蚌相争;四、盗灵芝;五、毒蛇、蝎、蜈蚣;六、刘海戏金蝉;七、龙抓三毒;八、蝙蝠斗老虎;九、狮子滚绣球;十、蛇盘兔;十一、龙斗蜈蚣;十二、三羊开泰;十三、峰猴挂印;十四、二龙戏蜘蛛;十五、带子上朝;十六、蛇虫斗青蛙;十七、一牛斗二虎;十八、狮虎相争斗;十九、过龙门;二十、双龙会;二十一、龙抓蝎虎。音乐有时优雅欢畅,有时奔腾豪放,十分好听。各种动物口中都能喷火,有的透蛋,有的能放烟,制作工艺精湛,道具景物真实,流光溢彩,动物打斗似真物再现,小巧动物轻飘曼舞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,与乐声相配如亲临其境。此花会是获鹿县一绝,在石家庄地区乃至河北省也仅此一家。解放后,人民政府重视民间艺术,斗火龙花会历年都在潭沟街玉皇阁夜间举行。后来停演多年,几乎失传。近年来,农村经济发展较快,农民日益富裕,1987年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,重新挖掘整理,农历正月十五在今幸福桥头搭架举行三夜。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廖汉生、文化部副部长高占祥及省、地市领导前来观看。廖汉生为“获鹿民间艺术节”题词“入胜”表示赞扬。由于表演一次开支过大,近几年没有表演过。一些老艺人也相继去世。因此,抢救这一民间艺术是一项重要工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