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概览 > 文化 > 历史名人

崔行功

2011-05-17    来源:鹿泉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打印

崔行功(?--?) 获鹿井陉口土门人,北齐巨鹿太守伯让之曾孙。伯让法家由博陵(今定县)迁移井陉口。行功自幼聪颖好学,少时表现出非凡的文才。中书郎唐俭喜欢他的文学才能,遂将女儿嫁给他。行功跟随唐俭前后征讨,军中所有檄文、奏章都出自行功之手。到高宗时,行功的官职逐步升到吏部郎中,因他长于综合上报各类春意和善于辞令,还曾兼任通事舍人,在皇帝身边负责上传下达,代表皇帝慰劳有功人员,向皇帝举荐人才等。又因他能写善辩,思路敏捷,还曾兼任内供奉之职,在宫内周旋左右,办理具体事宜。因唐俭"款兵误国",行功受株连被免职,贬这游安县令。后又奉诏回朝,命为司文郎中,为皇帝起草文件、诏书,当时朝廷的重要文章,多出自行功和兰台侍郎李怀俨之手。后行功与怀俨受命校理四部群书,行功仍专知御集。迁兰台侍郎。咸亨中,官名复旧,改为秘书少监。上元元年(公元674年)行功博学多识,一生留下不少著作。据《唐书o艺文志》记载,他除参与四部群书、《晋书》的校理、编写工作外,还与人合作撰写了《文思博要》十二卷。他的著作有《崔行功集》六十卷,医学著作《崔氏纂要方》十卷、《千金秘要备极方》一卷(见《宋书o艺文志》). 写《二十四史》的崔行功《二十四史》是自汉到清陆续编写的二十四部传记体史书,共三千多卷,近四千万字。清乾隆时,定为"正史",是记录中华民族政治、经济,法律、军事、天文地理、学术、文化之重要史料。在二十四部大作中,有两部的主要作者是鹿泉人,那就是《晋书》作者崔行功和((旧唐书》作者贾纬。崔行功,祖籍博陵,曾祖伯让和祖父谦之都是北齐官宦,祖父任巨鹿太守,举家迁居鹿泉,鹿泉由石邑析出,石邑在北齐时曾称井陉,所以也有的史书上称崔是井陉人。他在年轻时,就很有文采,受到晋昌郡公、中书侍郎唐俭的赏识,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。唐俭征讨吕崇茂、刘武周叛乱的大批檄文、奏章等文件,都是崔行功撰写的。贞观初年,崔行功得到唐太宗的重视,让他和魏征编纂《四部群书》。贞观十五年(641年)右仆射高士廉,左仆射房玄龄等人奉诏撰修《文思博要》,也让崔行功参加。贞观二十年(646年)至=十二年,崔行功被召入史馆,参加了《晋书》的编援工作,表现出了他较高的史学才华·高宗即位后,出任吏部郎中,冈为他写的奏章和其他公文语言简炼,书法隽永,很受高宗赏识,令其兼通事舍入,大内奉职,负责朝廷的引见礼仪等事宜。后因与某案有牵连,被贬为游安(今广西怀集)令,因高宗惜其才,不久便召回宫中,任司文郎中,与兰台侍郎李怀俨并主朝廷大典册,负责为皇帝起草诏书等重要文件,后任兰侍郎,上元元年(67d年)新于任上。贾纬是五代时人,是唐代著名地理学家和政治家贾耽的后代。贾纬自幼酷爱读史,成年后更是潜心钻研历磊釜书,曾任获鹿参军、邑宰。后唐明宗天成中(928年范延光镇守镇州,赏识贾纬渊博的历史知识,授为军事判官,不久迁为石邑令在此期阀,贾纬除办理行政事务外,广泛收集历代史籍,熬理民间关于历代朝事的传说,他发现唐武亲,后的唐朝诸代皇帝没有实录,就不惜重金征集各种有关唐代历史的零散材料,最后编成了著名的《唐年补录》60卷。后晋天福年间,贾纬任史馆修撰,除参与国史(后晋史)修撰外,还积极主张编修唐史。天福六年(941年)晋高袒石敬瑭下诏编修《唐史》,这就是后来的《唐书》。在四年名的编撰过程中,监修的宰相由赵莹换成桑维输,又改为刘驹,但贾纬与张昭运始终是这部巨著的真正执笔撰修人。开运二年(945年)《唐书》修毕,由宰相刘胸上呈晋出帝石重贵,该书署名为刘晌等撰,好多人就不知贾纬和张昭远了。后汉时,贾纬任史馆修撰,判馆事。奉诏与王伸等人修((后汉高帝实录》。公元951年,后周太祖郭威取代汉隐帝,改元广顺,封贾纬给事中,仍主持史馆,参加编修《晋朝实录》,贾纬崇尚司马迁的((史记》,以实治史,不畏强权。因而受刿诬陷和排挤,被赶出京师,任平卢军行宰司马。贾纬蜘青州后,虽然生活上仍很优裕,但因放弃了自己热爱的事业,而积忧成疾,于广顺二年(925年)与世长辞。在历史上,从事史书编撰的鹿泉人多为崔、贾两姓,宋代的贾昌朝、元代的贾居贞、清代的崔如岳都曾充任史官,编撰国史,但他们的业绩都不如崔行功与贾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