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概览 > 文化 > 历史名人

王思廉

2011-05-17    来源:鹿泉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打印

王思廉, 字仲常,获鹿人。幼师太原元好问。既冠,张德耀宣抚河东,辟 掌书记,复谢归。至元十年,董文忠荐之,世祖问文忠曰:“汝何由知王思廉贤?” 对曰:“乡人之善者称之也。”遂召见,授符宝局掌书。十三年,姚枢举为昭文馆 待制,迁奉训大夫、符宝局直长。十四年,改翰林待制,尝进读《通鉴》, 每侍读,帝命御史大夫 玉速帖木兒、太师月赤察兒、御史中丞撒里蛮、翰林学士承旨掇立察等咸听受焉。 帝尝御延春阁,大赉群臣,俾十人为列以进,思廉偶在卫士之列,帝责董文忠曰: “思廉儒臣,岂宜列卫士!” 十八年,进中顺大夫、典瑞少监。十九年,帝幸白海,时千户王著矫杀奸臣阿 合马于大都,辞连枢密副使张易。帝召思廉至行殿,屏左右,问曰:“张易反,若 知之乎?”对曰:“未详也。”帝曰:“反已反已,何未详也?”思廉徐奏曰: “僭号改元谓之反,亡入他国谓之叛,群聚山林贼害民物谓之乱,张易之事,臣实 不能详也。”帝曰:“朕自即位以来,如李璮之不臣,岂以我若汉高帝、赵太祖, 遽陟帝位者乎?”思廉曰:“陛下神圣天纵,前代之君不足比也。”帝叹曰:“朕 往者有问于窦默,其应如响,盖心口不相违,故不思而得,朕今有问汝,能然乎? 且张易所为,张仲谦知之否?”思廉即对曰:“仲谦不知。”帝曰:“何以明之?” 对曰:“二人不相安,臣故知其不知也。” 二十年,升太监。思廉以儒素进,帝眷注优渥。尝疾,赐御药,顾问安否;扈 跸,失所乘马,给内厩马五匹;盗窃所赐玉带,更以玉带赐之。裕宗居东宫,思廉 进曰:“殿下府中,宜建学官,俾左右近侍,尝亲正学,必能裨辅明德。”裕宗然 之。裕宗尝欲买甲第赐思廉,思廉固辞。二十三年,改嘉议大夫、同知大都留守, 兼少府监事。籓王乃颜叛,帝亲征,思廉间谓留守段贞曰:“籓王反侧,地大故也, 汉晁错削地之策,实为良图,盍为上言之?”贞见帝,遂以闻,帝曰:“汝何能出 是言也?”贞以思廉对,帝嘉之。二十九年,迁正议大夫、枢密院判官。大德元年, 成宗即位,迁中奉大夫、翰林学士,仍枢密院判官,以病归。三年,起为工部尚书, 拜征东行省参知政事。七年,总管大名路。八年,召为集贤学士。十一年,授正奉 大夫、太子宾客。仁宗即位,以翰林学士承旨、资善大夫致仕。延祐七年卒,年八 十三。赠翰林学士承旨、资德大夫、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右丞、上护军,追封恆 山郡公,谥文恭。 幼年从学于元代大学问家元好问,元至元十年(公元1273年)授符保局掌书,至元十三年姚枢推荐为昭文馆待制,后来改为翰林待制。官职不大却能经常见到皇帝忽必烈,并经常在皇宫里向皇帝大臣进读《资治通鉴》。当他讲到唐朝魏征敢讲真话,惹恼了唐太宗,欲杀魏征时,长孙皇后善言劝解,群臣重新和好的典故,元帝听后很高兴,又命内官带王思廉到皇后宫里讲解,王思廉深得皇上和皇后的敬重。王思廉还曾对当时的太子裕宗进言,建议他组织皇宫里的宫女、太监读书学习,(用现在的话说是进行培训)太子采纳了王思廉的意见。后来潘王乃彦叛乱,皇帝亲征,王思廉对留守的段贞进言说潘王反叛是领地太大的缘故,削减他的领地和兵权就能有效的遏止他的狂妄。请你转告皇上,后来段贞就将王思廉的话转告了皇上,皇上高兴的说:“你何能想出这样的高招?”段贞就将王思廉推荐给皇上,皇上升王思廉为正义大夫、枢密院判官。成宗继位,晋升王思廉为翰林学士,后王思廉因病回乡,病愈后被皇上晋升为工部尚书。王思廉是元代极少的汉族重臣,死后被封为“谥文恭”。

        王思廉才学渊博,又曾回家养病,推理应该留下较多的文迹,但实际发现的却不是太多,只是在前面讲到的龙泉寺发现了他的撰文。

        光绪三年的获鹿县志记载,王思廉墓葬在城南五里,今不知所在。旧志记载:嘉靖初年,勤尝往城南访思廉墓,见其坯土仅存,残碑秃卧荆间,……又阅十二年再过之,,则墓碣漫然夷矣,不可复视。由此可见王思廉的墓葬在明朝嘉靖十二年(公元1533年)已经夷为平地,“不可复视”。当然光绪年间的县志只好感叹王思廉墓“今不知所在”了。

        1995年夏,我市文保所接到报告,在杜家庄村南石太高速公路处开发处发现一尊石头造像,笔者有幸和当时的文保所长杨建忠等火速赶往出土现场,经初步确认,这尊元代石象像,头戴官帽,身着官服,手持护板,极有可能是王思廉墓前神道上的石翁仲。因为这个地点和县志上记载的“王思廉墓葬在城南五里”非常吻合,遗憾的是,鹿泉历史上的一代名人王思廉只好在石太高速公路下长眠了,相信他会通过快速疾驶车辆的隆隆声,感知人类历史飞快的脚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