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央外事学校(北京外国语大学)在鹿泉南海山村的流金岁月
2016-10-21 来源:鹿泉区人民政府办公室
打印
北京外国语大学是我国开设语种最多、与国外建交校际交流最广泛的外国语大学,也是首批进入国家“211工程”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之一。
翻开北京外国语大学的今生前世,发现她与鹿泉有一段不解之缘。
1948年6月,中央外事学校在南海山成立,校址在河北省获鹿县南海山村,紧邻华北军政大学所在地南新城。叶剑英同志是华北军政大学校长兼政委,同时又是中央外事组的组长,王炳南同志任副组长。
1948 年伊莎白·柯鲁克和叶剑英同志在南海山外事学校(左一为叶剑英、左三为柯鲁克、左四伊莎白·柯鲁克)。
柯鲁克夫妇是新中国英语教学园地的拓荒人。1948年夏天,柯鲁克夫妇告别了武安市石洞乡十里店,前往南海山村。
柯鲁克夫妇
伊莎白·柯鲁克在抱犊寨前留影
百岁老人伊莎白·柯鲁克
解放战争期间,国民党飞机不断侦查、轰炸,师生在村外挖的防空沟壕中躲避敌机。1948年10月底,国民党傅作义企图偷袭石家庄,外事学校奉命向赞皇转移。
南海山时期的学习和生活条件很艰苦,由于国民党军队的侵袭,没有固定的教室,学生都是在院落里,坐在小马扎上,围坐在一起学习。学校没有校舍,师生都散住在老乡家里。用的黑板是门板,白天当黑板,晚上当床板。.
外事学校在南海山挖防空洞、壕时的照片
中央外事学校帮助南海山村农会进行土改,派一些同学帮助教育农村青年建立团组织。在秋收季节全校停课一周,帮助贫下中农收割玉米、红薯等秋收作物。
帮助农民种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