获鹿的“家底儿”
石家庄
石家庄原为隶属正定府获鹿县(今鹿泉市)的一个小村庄,与当时的政治中心正定城隔滹沱河相望。据清光绪《获鹿县志》记载:“石家庄,县东南三十五里,街道六,庙宇六,井泉四”。20世纪初,石家庄村的面积还不足0.1平方公里,仅有200户人家,600 余口人。
休门
位于桥东区中部。休门原为获鹿县的一个村镇。据村民介绍,约于1939年在小沿村东南地内,曾出土一块古砖,上刻:“大隋大业七年石邑县休门乡赵氏”字样,可见隋朝已有此村。明嘉靖本《获鹿县志》也记有“休门乡”名。1925年筹建石门市时划入市内。“休门”之名,按字义是吉庆之门的意思。
振头
振头, 因该村位于石邑镇(原石邑县城改为石邑镇)南头,故名镇头,后以谐音逐渐演变为振头。1941年由获鹿县划归郊区,2001年划归桥西区。
简良
西简良村,该村因濒临古太平河,原名太平庄。隋唐之际,战乱频繁,官兵因慕村名吉祥,争相驻扎,百姓深受其害,为此村民改村名为减粮。后演变为简量,又因河水泛滥,将村落冲毁,村民分别迁居三片,位于东者为东简量,居南者为南简量,居西者即为西简量。嘉靖三十六年(公元1557年)刻本《获鹿县志》记载即为"简良"之名。 该村原属获鹿县,1955年划入市郊。
西王
西王村原属获鹿县,1941年3月8日划入市郊。1958年公社化运动中,由原张营联村社西王村生产队,改为西王大队。
大郭村
该村历史悠久,原名"丘村",后改称太华北郭村,简称北郭村,现存上京毗卢寺明弘治十八年(公元1505年)重修碑记有"北郭村"之名。清乾隆十七年(公元1752年)重修碑记开始出现了"大郭村"名称,此后,大郭村之名就逐渐取代了"北郭村"。 该村于1941年3月8日由获鹿县划入市郊。解放后属于底乡。
东王
东王村位于石家庄市东南,始于明初,是石家庄城区中历史最悠久的村落之一,原属获鹿县,当时县里有三个村,因其在最东面,故命名为东王村。一九四一年三月八日划入市郊,成为石家庄市裕华区辖地。
大马村
清光绪版《获鹿县志》附乾隆元年(1736年)地图上,已有大马村村名。 该村原属获鹿县,1941年3月8日划入石门市郊。
任栗村
任栗村(Lì cūn)位于桥东区中部。。栗村原为两个村,今平安北大街以东为东北栗村,以西为西北栗村。均属获鹿县。相传明永乐十三年,任姓由洪洞县迁至东北栗村时就有此村,西北栗村形成还早,这两个村与栾城县南栗村对称而得名。
槐底村
槐底村很多老人的记忆中,槐底从获鹿划归石门,其实就是一个噩梦的开始。1940年开始,此后漫长的8年岁月里,原本贫穷苦的村庄受尽了日寇的折磨和蹂躏。1945年8月15日,好不容易抗战胜利,但国民党又抢摘了胜利的果实,槐底人民再次沦落在水深火热之中。
“那时的槐底村是在外市沟、环石公路、环石铁路、围村沟四重包围之下的,只有一个出口可以到市区,还有伪军警看守。”程金玉老人说,国民党军队占据石门后,为了阻止解放军解放石门乃至解放全中国的步伐,曾对日寇绕槐底村东南修筑的外市沟和环石公路进行了整修加固,只在村的东南方向,外市沟内侧设一吊桥,建第四步哨,有伪军警把守。此外,还沿外市沟沿的公路修通了环石铁道,装甲车昼夜巡逻,并逼迫村里沿村挖了一条围村沟。这样的防御工事,不仅令解放军攻破外市沟进入时,难以大批运进军用物资,而且村民也几乎被困在村里,很难与外界沟通。
高柱
1983年夏在后太保发现明弘治元年(公元1488年)《重修圣佛寺碑记》记有"高柱村"名。相传高柱村西原有高台,台上建有三王庙,俗称高庙。因地形而得村名。 该村原属获鹿县,民国三十年(公元1941年)
柏林庄
柏林庄相传该村原名有二:一名"拜陵庄"(或拜灵庄),因拜谒赵佗先人墓者常休宿于此而得名;一名"百陵庄",因村边多墓冢而得名。明初山西移民迁居此地后,谐音演变为"柏林庄"。该村原属获鹿县,1941年3月8日划市郊。